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。

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

交流园地 为耕者谋利 为食者造福
当前位置:首页 > 交流园地
母猪场魏氏梭菌的临床诊断及防控心得
发布日期: 2018/9/6

      进入3月份之后,由于气候多变、阴雨潮湿,养旺场和一号场陆续出现生产母猪突然急性死亡的情况,病猪死前四肢挣扎、呼吸急促、尖叫,然后很快死亡,死后出现胀气现象。经现场剖检,结合临床症状,诊断为魏氏梭菌感染致死。
      魏氏梭菌,又称产气荚膜杆菌,属革兰氏阳性杆菌,两端钝圆,粗大杆菌,单在或成双排列,短链较少,无鞭毛,不能运动,在动物机体里或含血液的培养基中可形成荚膜,无芽孢,厌氧。本菌可产生多种外毒素及酶类。根据魏氏梭菌所合成分泌的主要毒素,可以将其分为A,B,C,D,E型,其中A型能够感染到人,形成气肿疽,死亡率不一,B、C、D型特别与动物的肠道感染关系密切。病原菌自消化道或伤口侵入机体,在小肠和盲肠绒毛膜上大量繁殖并产生强烈的ɑ、β等毒素,改变毛细血管的通透性,使毒素大量进入血液,引起全身性毒血症。
      猪魏氏梭菌可出现在人畜粪便、土壤、水、和尘埃中,该菌群属典型的条件性致病菌,它可引发地区性流行病,对畜牧业的生产具有重要意义。每年都有大量的动物因不同类型魏氏梭菌感染而死亡。如牛肠炎、仔猪坏死性肠炎、兔子肠炎等。尤其是近年来我国发生家畜猝死症与该菌有关,发病急、病程短、无任何前期症状而突然死亡,而且死亡率极高。
      当魏氏梭菌或其芽孢被猪采食后在肠道内大量增殖,或当采食饲料过多而滞留于胃肠内,消化道蠕动不足,饲料、气候及环境的突变导致猪只抵抗力下降,肠道菌群失调, 使肠道内原有魏氏梭菌大量繁殖而发病。魏氏梭菌繁殖后,产生大量毒素和气体,毒素进入血液,气体不能及时从肛门排出,使胃肠鼓胀,压迫心脏和肺部,导致血液循环和呼吸系统功能障碍,最终导致猪窒息死亡。猪的肠道环境发生改变使猪只易感染魏氏梭菌。
      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:
      发病猪只病程短、死亡快,发病后一般在几分钟、几十分钟或几小时内死亡,发病一般无先期症状,突然变现不安,呼吸急促、腹部疼痛、卧地不起,四肢挣扎呈游泳状,尖叫、眼睛呆滞,然后很快死亡。临床剖检病变以肠道出血为主要特征,尤其以空肠段最为显著。肠道鼓胀,肠内充满大量气体,挤占整个腹腔,肠道大面积严重出血,呈猩红色。胃内也会充满内容物和气体,也有的可能表现出出血性胃炎,脾脏肿大数倍。
      临床防控及治疗:
      (1)止酵:鱼石脂50g(先用70℃左右温水100ml化开)+42°以上白酒100ml一次性灌服。
      (2)10%葡萄糖1000ml+Vc10ml+甲硝唑300ml,输液,一天一次,连用2-3天。
      (3)预防(药物混饲):4%恩拉霉素500g+葡萄糖粉5kg/吨料,连用7天,每季度一次。
      小结:
       产气荚膜梭菌是能够引起各种家畜发病死亡的一种条件性致病菌,可感染各种家畜,但以猪最为常见。世界各地均有发生,常呈区域性流行。从出生到一周龄左右的仔猪最为易感,随着日龄的增加,易感性降低。猪群密度过大、通风不良、气温突变、转圈、合群、打架争斗等各种不良应激因素可引起该病发生。改善饲养管理,降低饲养密度,改善通风条件,夏天注意降温,冬天注意保暖,及时清除粪便,及时更换污染物或潮湿的垫草,定时进行有效消毒可防止本病发生。猪魏氏梭菌病具有发病急、病程短、不分季节、无规律等特点,一般抗生素治疗难以奏效的特点。因此,应坚持预防为主的原则。

分享到:
更多